李進教授接受丁香園采訪
上傳時間:2008-09-09 14:20
點擊次數:
丁香園:承辦這樣的大會非常不容易,前期你們一定是做了很多工作,作為本次大會的秘書長,您能談談你們為本次會議作了哪些特別的準備么?將會有哪些亮點會呈現在廣大的參會人員面前? 李進教授:這次CSCO年會的重點更加注重病人的生活質量,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從這兩方面體現我們臨床研究的一些成果。這次臨床腫瘤學大會在上海召開也是我們腫瘤醫院與CSCO共同來主辦,所以我們會有比較多的臨床報告,更注重于這兩方面議題,現在我們臨床治療的療效,除了體現在腫瘤的縮小,我們更要關注是病人從治療當中能獲得生活質量的保證,因為生存時間長短是一方面,其次,還要關注的是他生活的這段時間是否快樂?如果說生存得很痛苦,那這個生存的意義也不大了,所以我們現在更關注的是病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丁香園:之前,我們就在網上公開發帖,發布公告,征集問題,丁香園的網友們非常熱情,我舉出其中的一個問題請您幫忙解答: 李進教授:根據您所提供的臨床資料,我個人認為這個病人實際上是屬于晚期或者說是復發轉移的結直腸癌。對于復發轉移的結直腸癌 ,如果能夠手術切除,特別是肝臟轉移能夠手術切除的話,我們仍然提倡肝臟病灶的切除,但是因為這個病人同時存在有后腹膜淋巴結的轉移,這個就比單純的肝臟轉移復雜多了。目前,我們比較提倡做一個措施,就是先做化療,通過化療的辦法,使轉移病灶縮小,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再做手術及其他治療的話,可以明顯提高病人的生存時間。 李進教授:針對這個病人來說,我認為可以先做姑息性化療,在姑息性化療的基礎上,如果能夠縮小病灶,那我們就可以給病人做手術,如果說不能縮小病灶,哪怕是能夠維持病灶的穩定,我們也可以創造條件給病人做肝臟部分的切除,在這個基礎上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一些局部治療的方法,如放療對晚期復發的病人還是有一定作用,特別是這個病人,后腹膜淋巴結腫大,放療或者伽馬刀也可以。 丁香園:您非常注重對外的合作和交流,積極引進知名專家的經驗,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陸嘉德教授就是復旦腫瘤醫院的特聘教授,您覺得這樣的交流對促進腫瘤內科的發展有什么樣的積極作用? 李進教授:實際上,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是依賴于中國對國際的開放,以及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我們腫瘤界其實也需要與國外交流,因為在腫瘤的治療方面,包括診斷,化療,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國際間的交流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所以,我們特別提倡參加國外大型的腫瘤學術會議,走出去參加他們大型的學術會議,參加他們臨床研究。另外一方面就是請進來!我們可以請國外的一些知名的教授過來講學,我們這次CSCO年會就邀請了20多名國外知名教授到大會上做學術報告,這樣就通過走出去、請進來,不斷加強與國外的交流,使我們學術水平有逐步的提高。 丁香園:目前,腫瘤領域的熱點很多,比如姑息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癌性貧血、骨轉移、腫瘤相關抑郁癥、營養問題、疼痛等,您能大致評價一下這些方面的進展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么? 李進教授:總體來說,腫瘤治療領域這幾年的發展速度是相當快的,它的發展速度快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診斷技術的提高或者說是診斷水平的提高,第二個是治療手段的增加。從診斷上來說,我們現在有了CT、磁共振,有了一些腔鏡的技術,還有PET-CT,這些技術或多或少提高了診斷率,很多病人可以在很早期的時候獲得準確的診斷,因為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提高5年存活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非常重視診斷,當然我們預防也需要重視。 李進教授:但從腫瘤科醫生、內科醫生角度來講,預防不是我們的主要任務。我們的主要任務仍然是關注診斷和治療。從治療方面談,這幾年主要是它的突出發展是分子靶向的研究,特別是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單克隆抗體最近五年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單克隆抗體藥物的應用可以使中位生存期延長半年以上,最突出的小分子藥物是伊馬替尼,伊馬替尼治療胃腸道間質瘤可以使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其他一些分子靶向藥物也相繼問世,據初步統計,有近100個小分子靶向藥物在全世界進行臨床研究,在未來的3年到5年間,可能會有更多小分子靶向藥物問世,這些藥物靶向性更強,毒性更低,療效更好。所以我個人認為,小分子靶向藥物以及單克隆抗體藥物的應用,在未來5年到10年中是最主要的發展方向。 丁香園:您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在胃腸道腫瘤、尤其是大腸癌的內科治療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績,現在的醫療環境并不盡如人意,很多年輕的醫生對于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困惑,也有迷惘,那您能說幾句鼓勵他們的話么? 李進教授:對于那些青年醫生來說,我可以用我自己個人的經歷來說,體現在哪個方面呢? 必須不斷地進取,不斷地學習,就是說作為一個醫生來說,要不斷更新知識,如果一個醫生在大學畢業后,不繼續學習,不繼續深造的話,知識就會老化,他治療病人的手段和能力就會原地踏步,就不能達到治療病人的目的,因為我們現在醫療技術的發展是相當快的,醫療知識的更新很快。 李進教授:要激勵自己不斷學習,我覺得主要是要確立目標,既然是做了醫生這個職業,就要一心一意為病人服務,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不斷學習,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我記得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里曾經說過,我們要學習白求恩工作的“兩個極端”,一個是對病人的極端熱忱,第二個是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作為醫生來說,他命對的是生命,因此他的責任是非常重大的,所以要有這兩個精神。 李進教授:當然,目前我們中國醫療環境比較特別,政府在這方面投入比較小,這也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所以目前還不可能投入很多的資金用于醫療,因此給醫生的待遇還很低,很多學習的機會都不能得到滿足,而且由于民眾對醫療的希望與國家的投入不相符合,所以說很多的病友會把一些不滿的情緒發泄到醫生的頭上來,所以這就造成了目前醫患環境的惡化。 李進教授:當然這還需要在國家層面上逐步改善,但從我們醫生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首先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當然在醫患關系上,我們醫生應該在對病人的服務態度上在自身找一些原因,盡量避免一些不愉快的醫患矛盾。在我們科里面,最近這幾年比較注重醫德教育,這么多年我們科沒有發現嚴重的醫患矛盾。即使是難以解決的醫患矛盾,也沒有因為矛盾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作為一名醫生,要樹立自己的人生觀,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做醫生就要奉獻,就要付出,除非你改行不做醫生——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我不能用我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其他年輕醫生的頭上。我覺得,只要入了這行,就意味著你必須要奉獻。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一點,可能你走醫學這條道路是坎坷的。 丁香園:請問您參與制定中文版NCCN指南的體會? 李進教授:在腫瘤的規范化治療方面,我們中國做得不夠,最主要還是從國家層面上來講,醫療沒有獲得它應有的重視程度,可能國家更關注的是經濟的發展,健康方面關注的程度不如對經濟發展的關注。所以在規范化治療這方面,我們和國際上的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從總體來說,我們現在要切實加強醫療行為的規范化。 李進教授:為什么我們要制定發表中文版NCCN指南?目的是使得我們治療更規范化,也就是說我們做到有章可循。以往國家層面上也做過一些規章制度,但這些規章制度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因為醫療技術或醫療知識的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個指南2~3年不更新的話那就接近于淘汰了,很多新的醫療技術,它都要得到及時更新,像美國的NCCN指南,一般每年更新兩次,它根據最新的臨床研究資料或數據來做及時的調整。我覺得,中國的NCCN指南在這個層面上,從民間的層面上,補充政府層面上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從這個角度上,國家有更多的投入,國家有一個正規的途徑制定中國的指南,包括專科醫師的準入制度,這方面制度的建立會促進中國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