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2015:孫子林教授解析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
12 月 9 日,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九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5) 會前培訓班 3 上,來自東南大學附屬中醫院的孫子林教授以《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為題作了精彩報告。
制定運動指南的必要性
運動鍛煉,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國內缺乏可循證的、規范的和具有專業水平的糖尿病的運動治療指南。導致醫務人員雖知道運動的重要性,卻苦于不懂運動具體方法,無法指導患者。
中國糖尿病運動指南的發布旨在針對中國糖尿病運動治療現狀,結合糖尿病和運動醫學的專業理論和知識,對糖尿病運動治療進行指導和教育。指南包括糖尿病運動治療的理論,實施以及特殊問題三個部分,不僅系統,規范地闡述了運動與糖尿病發病、進展、并發癥的關系和運動治療糖尿病的機制,還評價了運動治療糖尿病的效果,對臨床醫務工作者進行了整體性指導。
圖為孫子林教授報告內容
但是孫教授還強調道,運動治療雖然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是全部,更不是萬能的,而是與其他治療措施相輔相成。并且本指南目前在中國糖尿病運動治療的開創性工作,還需不斷完善。系統地、科學地獲取根據本指南進行的糖尿病運動治療的資料,將有助于將來本指南的補充、修改及完善。
運動治療糖尿病的機制與效果
運動治療糖尿病的機制為以下 4 個方面:
1.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1)整體水平:增強骨骼肌細胞提取葡萄糖和胰腺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2)細胞水平:增加骨骼肌細胞膜上 GLUT-4 的數量;(3)胞內信號轉導水平:增加骨骼肌細胞內 GLUT-4 的轉位。
2. 改善骨骼肌的功能:(1)改善機械收縮功能(2)改善代謝功能
3. 改善脂肪和蛋白質代謝
4. 降低糖尿病的發病因素:(1)減輕體重(2)減低氧化應激,增強抗氧化能力
運動對糖尿病的治療效果:
1. 預防或延緩糖尿病及糖尿病并發癥:規律的運動訓練,可降低 CVD 多種風險,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風險,改進功能容量和精神面貌。
2. 改善身心狀態:(1)改善抑郁和焦慮(2)改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
3. 改善代謝指標-減少心血管并發癥
4. 提高生活質量
5. 經濟效益最優化:(1)醫院:投資風險小,治療成本低,節約社會醫療資源;(2)患者:降低長期服藥及住院費用。
對于糖尿病運動治療的實施原則,孫子林教授認為以下 5 點必不可缺,分別為安全性;科學有效性;個體化;專業人員指導;全方位管理。
圖為孫子林教授報告內容
適應證和禁忌證方面,糖耐量異常者、無顯著高血糖和并發癥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可進行運動療法。有微量白蛋白尿、無眼底出血的單純性視網膜病、無明顯自律神經障礙的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等輕度合并癥的患者,在飲食指導和藥物控制血糖后,再進行運動療法。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增殖性視網膜病、腎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合并急性感染等患者不適合運動療法。
運動前評估及運動處方方案
運動前評估是確保運動治療安全性的必要保證。運動前評估主要分為以下 4 個環節:
1. 醫學評估:(1)評估病史(2)體格檢查:涉及到各系統并發癥評估(3)其他控制手段評估
2. 運動基礎評估:對運動的認識,參加體力活動的態度;機體對運動的反應;既往體力活動水平及耐受能力
3. 日常運動狀態評估:起居時間、有無規律運動習慣、喜好的運動方式、運動持續時間及頻次等
4. 社區運動可行性評估:社會、家庭、個人、時間、經濟諸方面所具備的條件和存在的障礙等
以下 3 類人群運動前,推薦進行心電負荷試驗:
1. 年齡大于 40 歲,有或沒有糖尿病以外的心血管事件危險因素
2. 年齡大于 30 歲,并且符合以下其中一種情況(1)超過 10 年病程的 1 型或 2 型糖尿病(2)高血壓(3)吸煙(4)血脂異常(5)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增殖前期視網膜病變(6)腎臟病變包括微量蛋白尿
3. 下列情況的任何一點,不考慮年齡(1)已知的或懷疑的冠狀動脈疾病(CAD)、腦血管疾病或外周動脈疾病(PAD)(2)自身免疫性神經病變(3)腎功能衰竭的終末期腎臟病變
孫子林教授從方式選擇、頻率、持久力和強度 4 個方面為我們講解了運動處方方案的制定。在方式選擇方面,運用大肌肉群完成持續或間歇的有氧運動是最有效的。合理的運動頻率為每周 3~5 次,每次運動 20~60 分鐘。對于強度,孫子林教授認為對于有氧運動來說合理的強度應該是 50%~70%VO?max;若身體狀況欠佳,應從 40%~50%VO?max 開始。
在處方的個體化方面,需根據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嚴重程度、并發癥等糖尿病本身的特征,并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個人條件、社會家庭狀況、運動環境等多種因素,制定運動方案。
運動長期療效的評價
對于運動處方的管理,孫子林教授提到要從代謝指標、身體素質、身體形態指標、運動能力、生活質量 5 個方面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方案調整。
在對運動治療計劃進行調整時需要注意以下原則:
1. 由少到多原則:耐力運動時,運動時間控制在 10~15 分鐘以內,待身體適應后建議將運動時間提高到每次至少 30 分鐘,以達到推薦的能力消耗標準。
2. 由稀至繁原則:如果運動強度小,持續時間短,可以從 1 天 1 次逐步過渡到多次,如果達到了中到較大強度的運動而且持續的時間至少 30 分鐘,推薦 1 天 1 次,至少每周 3 次,并逐漸增加至每周 5 次貨每天 1 次,抗阻運動推薦每周 2~3 次。
3. 周期性原則:通常 3~6 個月訓練后患者對同樣的運動強度會產生適應,需重新調整運動方案,逐漸增加負荷量。
4. 適度恢復原則:患者進行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的耐力運動或抗阻運動后容易產生疲勞,肌肉酸痛,因此應給予適當的休息時間。抗阻運動推薦間隔 1~2 天的間歇性訓練。
5. 由輕至重原則:耐力性運動,在運動的起始階段,運動強度可以從 50%VO?max 開始,一周后增加至 60%,6 周后可逐漸增至 70%~80%VO?max,抗阻運動開始可采用 50%1~RM,并逐步加至 75%~80%1RM。
? ? ? ?關注后,回復綁定得 5 個丁當。
?
- CDS2015:鄒大進教授談肥胖管理四大原則
CDS2015 會議期間,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鄒大進教授接受了丁香園的提問。鄒教授認為肥胖的現代化管理需遵循四大原則,需要多學科合作確定治療方案來進行管理。
- 2015CDS:降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糖目標不重要?
2015年12月11日,在CDS「熱點問題專家爭鳴」研討會上,大連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高政南教授對「降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糖目標不重要」發表演講,高教授的觀點如下。
- CDS2015:郭曉蕙教授談 DAWN 研究對糖尿病教育管理啟示
2015 年 12 月 10 日,在 CDS2015 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郭曉蕙教授做了題為「DAWN 研究對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啟示」的精彩報告。
- CDS2015: DPP-4 抑制劑在 T2DM 合并 CKD 中的地位和展望
2015 年 12 月 11 日,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第十九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5)「糖尿病與腎病」論壇上,山西省人民醫院的柳潔教授做了題為「DPP-4 抑制劑與 SGLT-2 抑制劑在糖尿病患者腎臟保護中的協同作用」的精彩報告。